發布日期:2022-07-15 點擊率:77
醞釀——政策推動下的自我檢視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08年12月30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家開發銀行等國家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在不同行業領域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政策導向。
今年年初,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開始針對紡機業自身的發展特點,對在業內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可行性研究。在一份題為《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建必要性的說明》的研究報告中,協會專家們對紡機“企業創新能力日見不足”的現狀以及我國在產業用裝備、染整設備、紡機專用基礎件等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進行了全面、客觀的分析。
報告認為,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企業為主體,以國內大學的理論研究和基礎研究,以及科研院所對制造、使用工藝、試驗、檢測等方面的研究為基礎,將可實現創新資源聚集,從而推動新一代紡織設備在關鍵技術、共性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支撐和引領產業技術創新。
事實上,早在這份研究報告之前,無論是協會專家還是企業代表,都對建立這樣一個產學研大聯盟期盼已久。
“以前業內雖然已有不少產學研結合的事例,但多是一廠一所的點對點合作,涉及范圍不夠廣,先進技術的普及與擴散效果不理想,因此亟須一種規范化的產學研運作方式出現。”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祝憲民說。
作為企業代表,太平洋機電(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興強對企業之間的“非暴力不合作”顯然有更深的感觸,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在發展觀念上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攜手合作。這方面,由日本東麗工程、村田機械和帝人制機株式會社三家合成纖維機械制造商聯合投資組建而成的日本TMT機械株式會社可視作同類紡機制造商企業密切合作的范本。此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缺乏溝通合作也導致了上游新產品在下游企業無法及時得到應用的窘境。
無論從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亦或是從企業單一層面來看,建立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是紡機行業打破舊有模式、實現突圍式發展的內在要求。于是,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之下,一個產學研結合最為全面廣泛的“新生態”聯盟呼之欲出。按照國家有關文件的指導性要求,研究報告中初步確立了創新聯盟“平等自愿、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分配原則和多形式、多層次的組織合作模式。
籌建——三個課題三種運行模式
通過與業內代表性單位的交流探討以及對具體方案的深層醞釀,創新聯盟于今年6月份進入籌備階段。盡管創新聯盟的建立已是毋庸置疑,不過聯盟成立后應從哪些課題著手運作仍未得到落實。
于是,在6月份舉辦的創新聯盟籌備會上,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和產學研單位代表們就運行模式試點進行了最終確定。祝憲民表示,試點性課題首先應是當前行業亟須解決的任務,其次是要適合通過聯盟這種運作模式來解決問題。最后,與會代表們達成共識:創新聯盟近期主要對“棉紡高速錠子”、“印染設備節能減排”和“產業用紡織品制造設備”三方面課題進行聯盟運行模式試點,根據三個課題的不同特點,采用三種不同的運行模式。對照年初的研究報告不難發現,這三個課題正是我國紡織設備與國際水準存在差距的具體反映。
而具體到三個課題各自的運行模式,祝憲民認為可以用“同類產品企業選擇不同課題協同攻關”、“工藝流程上下游企業協同攻關”和“業內企業與其他產業企業協同攻關”來概括。
“棉紡高速錠子”課題吸收了設計、工藝研究單位和多個錠子生產企業及紡錠軸承、細紗機生產和使用單位參加,將充分發揮各單位的優勢,圍繞棉紡高速錠子在設計制造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共同投入,協同攻關,在必要時吸收專用設備制造單位共同參與,爭取在高速上實現突破,并在多家錠子生產企業中實現批量投產;“印染設備節能減排”課題綜合了等離子退漿、超聲波水洗、參數在線監測及控制、染料助劑自動精確配送、廢水處理和中水回用等技術,在各項技術分頭創新發展的情況下,以工程化牽頭將各項技術集中應用到印染工藝流程中,以期產生更好的節能減排效果;“產業用紡織品制造設備”課題則將根據紡織品在水利、交通、能源、建筑、環保等產業應用領域的需求特點,吸收相關產業用戶參加,共同研究提高紡織機械對高性能纖維生產、加工的適應性,提升產業用纖維、紡織產品的性能,開發專門用于生產產業用紡織品的新型紡織機械,推動產業用紡織品在相關產業中的應用。
運作——多方共享的行為規則
9月9日,“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機構經聯盟成員單位選舉產生。高勇擔任聯盟理事長,副理事長單位由中國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太平洋機電(集團)有限公司、東華大學、大連合成纖維設計院有限公司、杭州開源電腦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等單位組成,聯盟秘書長由祝憲民兼任,副秘書長由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劉家強擔任。
聯盟對“棉紡高速錠子”、“印染設備節能減排”和“產業用紡織品制造設備”三個課題的試點工作亦隨即分頭展開。不過,由于其他行業領域鮮有成熟的技術創新聯盟運作經驗可供借鑒,因此最初聯盟的工作屬于“摸著石頭過河”,要將河對岸的美好前景從“可望”變得“可及”,眼下要做的是落實分配各聯盟成員企業的具體任務,將概念化的方案付諸實施。
作為副理事長單位之一,太平洋機電(集團)有限公司將具體參與“棉紡高速錠子”與“產業用紡織品制造設備”兩個課題項目的實施。陳興強表示,太平洋機電旗下擁有歷史悠久、產業基礎良好的錠子生產企業,此次公司將根據該課題項目的新技術要求,和兄弟企業一起,積極參與聯盟技術攻關,為實現棉紡高速錠子逐步替代進口的目標而努力。
由于棉紡錠子單一性強且應用廣泛,因此聯盟成員企業可以充分享受到聯盟合作模式帶來的個體投入少、集體產出高的創新收益。相比之下,陳興強對產業用紡織品制造設備課題今后的運作存在更多的擔憂。“產業用紡織品市場整體潛力雖大,但由于涉及領域眾多,品種紛繁復雜,因此單一產品的市場容量相對有限,如果紡織設備企業花費大量投入在某一窄類產業用紡織品設備的研發上面,那成本能否實現完全回收將是聯盟企業要衡量的問題。另外,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希望采用具有獨特功能、‘別無分號’的設備,如何在用戶企業的這類需求與聯盟各成員利益共享的原則之間找到矛盾的平衡點也是未來要考慮的問題”。
聯盟內部的成果、利益成員共享,是否意味著隔絕聯盟外部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滲透與成果轉化?對此祝憲民解釋說,聯盟內的創新成果將按具體規定分為可轉讓與不可轉讓兩類,可轉讓的成果將會以有償的形式提供給聯盟外部企業使用。而無論哪類成果,最終受益的都將是整個紡織行業。
至于創新聯盟的準入機制,祝憲民表示,創新聯盟具有開放的、動態的機制特色,無論何種規模的企業,只要在聯盟內有用武之地,均可申請加入。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陸續加入到創新聯盟的大家庭。為了加快聯盟的創新進程,祝憲民表示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作為聯盟秘書處,將會代表聯盟積極爭取國家各項資金支持。不過,相較于未來的種種不確定,創新聯盟更注重扎扎實實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而作為業內首個產學研大聯盟,創新聯盟向前邁出的每一步對于紡機行業來說,都將是嶄新的、刻畫著未來的一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