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5 點擊率:39
本次調查顯示,18%的公司還提供代工服務,成為設計業與制造業的粘合劑。除了專業設計服務企業,不少中國IC設計公司也以此為作為另外一種收入來源。
智芯(IP Core)新任總裁李槐曾在美國硅谷工作多年,對設計代工模式推崇倍至。“我在十多年前就提出‘design Foundry’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但當時時機還未成熟。而如今芯片規模越做越大,工藝尺寸越來越小,EDA工具越來越難用,分層設計方法開始代替以往扁平式設計方法。設計的復雜和上市時間的縮短使專業設計服務公司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他說。
但他指出,那種只是“出賣研發人員勞力”賺取設計費的設計服務模式吸引不到外部投資,不會獲得成長,“客戶過去強調成本,但如今設計質量、公司可靠性更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他補充道。實際上,為了生存,中國不少IC設計企業曾經或正在提供ASIC設計服務,收取一次性的設計費,甚至連知識產權都得交給客戶(主要是整機廠商)。“完全就是為別人打工,”有過此類“慘痛”經歷的芯邦微電子總經理張華龍說,“這只能作為一種過渡,不可能做大。”
不過,專業的設計服務公司也面臨諸多挑戰,如是否向提供提高前端設計能力、積累和豐富IP庫、項目風險分析,以及更好地與上游企業(晶圓代工廠、封裝/測試等)、EDA工具、IP供應商進行合作。
李槐指出:“我們在尋找項目的時候首先要判斷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其次就是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怎樣,這會影響我們后續收益。”
華大電子總經理劉偉平說:“我們幫客戶完成設計后,還負責流片、測試和封裝,最后賣芯片給客戶。因為需要由自己承擔NRE費用,這種模式的風險很大,收益的穩定性差。” 他還指出,該公司主要依靠長期以來積累的客戶關系,而比較難開發新的客戶。
正是這種風險性,也有不少人士認為設計代工業在中國做不大,因為該模式針對性個別客戶,沒有著眼于市場,直接利潤來源只是某個客戶而不是廣闊的市場。“像很多巨頭一樣,開發出一款芯片后能讓它變成‘印鈔機’,那才是芯片設計的魅力所在。”張華龍。
不過,李槐表示,設計服務公司若要取得成功就應該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并要能提供增值的設計服務,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以更低成本提供服務。
作者:趙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