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發布日期:2022-04-26 點擊率:46
5月15日,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召開以“核能與安全”為主題的第三屆能源論壇。這是一次極為重要的論壇——之所以重要,既因為在能源大家庭中,以其生產鏈而言,核能是每生產一度電排放的碳當量最少的基荷能源, 大規模發展核能逐步替代高碳能源,是我國清潔大氣、減少霧霾的必由之路;又因為安全是核能產業發展的生命線,保證核安全是核能發展的關鍵。
僅從高峰論壇的幾個報告來看,我國的核電技術發展已取得了長足進步,現在不僅能自己建,而且還能出口。記得曾經有外賓問我,中國何以從多國引進核電站?我隨意答曰,多學才能自力更生。而未想到的是,從1991年開始運行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原型堆以來,僅20多年,我國含有創新工程技術的先進壓水堆就已經進入國際市場,而且其中還包含了我們核電站的建造能力和自主化的設備供應能力。
目前在我國,核電這種最清潔的能源只占電力供應約2%,而法國核電供應已約占75%,18個國家的核電占比都已經超過了20%,全世界平均約為13%。截止2013年底,全世界核電站已經運行了15660堆年,我國核電站也已運行了160堆年。我國核電的發展已經具備了按國家清潔能源的需要計劃逐步大規模發展的條件。
高峰論壇和分會中談及的創新內容多為新的安全措施,如非能動余熱導出系統、防大飛機碰撞的安全殼系統和提高安全裕量的設計,又如選擇內陸核電廠址,必須關注的地震安全、防洪安全、最終熱阱安全。這些創新是保證核電安全的關鍵,都是與新一代核電安全要求相一致的。
但是,因為人因和極端自然災害導致的世界核電站發生了三次嚴重的事故,它們分別是: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站事故、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以及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群堆事故。
三次重大事故,三次深刻的教訓,核電站的業主、運營者更加想方設法減少人因差錯,遵循縱深防御的原則,編制詳細規程,制定嚴格的紀律,加強培訓、經驗交流,增加操作監督,讓人因故障降至最低。對概率很低的外部事件也認真考慮應急預案。
正如福島事件發生后,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天野之彌曾表示的那樣:由于核工業界、各國監管機構與政府從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吸取了經驗教訓并采取了切實行動,現在的核電比一年之前更加安全,但是不能將安全視為理所當然的。
在過去近25年間,我國核電從30萬千瓦原型壓水堆核電站秦山1號1991年12月15日并網發電算起,直到現在22座核電站的運行成績來看,位于國際前列。我國核電設計者、建造者和運行者開了好頭,令我欽佩。在國外核電三次事故的教訓中,核電界必然會更加重視核電的安全,減少人因故障,加強自然災害的應急準備、應急演習,業主和核電站運行單位與國家的水文、地質、氣象部門應保持熱線聯系。參與國際核安全法規、標準研討,制定對安全更有利的條款,力爭對安全控制能力進一步提高。
隨著地球上常規優質能源不斷消耗,人類必然會走向發展核能,看來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對中國來說,國家肯定需要核能。歷史告訴我們,一種新能源的出現總會促使國家經濟的躍遷發展。今天已到了核能這個新能源的時代了。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徐銤,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快堆核電站技術領域首席專家、國家能源快堆工程研發(實驗)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曾榮獲“863”計劃突出貢獻獎和先進個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戰略研究突出貢獻獎等。)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